消费者界定有哪四个标准?
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消费方面的纠纷,想确定自己是不是属于消费者。我不太清楚在法律上消费者是怎么界定的,听说有四个标准,我就想了解一下这四个标准具体是什么,好判断我在这件事情里的身份。
展开


在法律层面,消费者的界定确实存在相应标准,这有助于明确在消费活动中相关主体的权益和义务。下面为你介绍界定消费者的四个标准。 首先是主体标准。消费者通常指的是个人,也就是自然人。这是因为只有自然人会为了满足生活需求去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去超市买生活用品,去餐厅吃饭等,这些都是自然人进行的消费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这里的‘消费者’主要就是指自然人。 其次是目的标准。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需求。所谓生活消费需求,就是为了维持个人或者家庭的日常生活所进行的各种消费。比如购买食品用于日常饮食,购买衣服用于穿着等。但如果购买商品是用于生产经营,那就不属于消费者的范畴。例如,一个小商贩购买水果是为了在市场上售卖盈利,这就不是生活消费,该小商贩也就不能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消费者来对待。 再者是行为标准。消费者需要有实际的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购买行为比较好理解,就是支付一定的对价获得商品的所有权。使用行为则是在购买商品后对商品进行使用。接受服务就是消费者接受他人提供的各种服务,比如理发、旅游服务等。只有实施了这些行为,才能被认定为消费者。 最后是结果标准。虽然这并不是界定消费者的核心标准,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起到一定作用。当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也能从侧面印证其消费者的身份。比如购买到质量有问题的商品导致身体受伤,或者接受服务没有达到约定标准等,消费者就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