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保证中保证期间与先诉抗辩权存在哪些漏洞以及如何改善?


在一般保证的法律关系中,保证期间和先诉抗辩权是两个重要的概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基本含义。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方式。保证期间则是指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债权人如果未在该期间内依法主张权利,保证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先诉抗辩权是指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的权利。 然而,在实际的法律实践中,保证期间与先诉抗辩权存在一些漏洞。从保证期间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九十二条规定,保证期间是确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不发生中止、中断和延长。但在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债权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通过变更主合同履行期限等方式,变相缩短或延长保证期间,损害保证人利益的情况。因为这种变更可能使保证人无法准确预期自己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间范围。 对于先诉抗辩权,虽然法律赋予了一般保证人此项权利,但在司法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困难的问题。当债权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债务人财产时,可能会因为债务人财产难以查明、执行程序繁琐等原因,导致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难以真正实现。即使保证人行使了先诉抗辩权,也可能会陷入漫长的法律程序中,增加了保证人的维权成本。 针对这些漏洞,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在立法层面,可以进一步明确债权人与债务人变更主合同对保证期间的影响,增加对保证人利益的保护条款。例如规定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主合同履行期限的变更对保证人不发生效力。其次,在司法实践中,要加强对先诉抗辩权的保障。法院应提高执行效率,加快对债务人财产的查明和执行程序,确保保证人的先诉抗辩权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同时,也可以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防止债权人滥用权利,损害保证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保证人自身来说,在签订保证合同时,要谨慎审查合同条款,明确保证期间和保证责任的范围。如果发现债权人与债务人存在恶意串通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要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总之,通过立法完善、司法保障和当事人自身的防范意识提高,才能更好地解决一般保证中保证期间与先诉抗辩权存在的漏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