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后一口咬定没喝酒该怎么处理?
在肇事逃逸且当事人一口咬定没喝酒的情况下,法律有着明确的处理流程和规定。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
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这是一种严重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正常的交通秩序。而酒后驾驶,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酒驾驶则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当遇到肇事逃逸且当事人声称没喝酒的情况时,交警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处理。第一步,交警会进行现场勘查。他们会仔细查看事故现场,收集各种证据,比如车辆的碰撞痕迹、刹车痕迹、散落物等,以确定事故的发生经过和严重程度。同时,交警也会通过询问现场目击证人,了解事故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包括肇事车辆的行驶状态、驾驶员的行为表现等。
为了确定驾驶员是否饮酒,交警会对其进行酒精检测。检测方式通常有两种,呼气酒精检测和血液酒精检测。如果驾驶员配合呼气酒精检测,结果将作为初步判断其是否饮酒的依据。若呼气检测结果显示有酒精含量,或者驾驶员拒绝配合呼气检测,交警会依法采取血液酒精检测。血液酒精检测结果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判定驾驶员是否酒驾或醉驾的关键证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 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如果经检测驾驶员属于酒后驾驶,根据该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如果肇事逃逸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该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总之,肇事逃逸并不能逃避法律的制裁,而是否喝酒也不会因当事人的咬定而改变事实。交警会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和严谨的调查程序来查明真相,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驾驶员应该遵守交通法规,发生事故后积极承担责任,配合执法部门的工作。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工伤赔偿具体有哪些项目呢?
违法解除仲裁请求经济赔偿金可以吗?
查询受理单位与再查询受理单位是否均应建立?
七十岁以上的人是否能考驾照?
被追尾除了修车费还有其他赔偿吗?
芷江住房保障有哪些最新消息?
社保卡补办能否异地办理?
醉驾后如何恢复驾驶证?
办理保安证需要几张照片才能办?
为什么城乡医保不能在药店刷卡买药?
母亲过世后定期存款怎 么取出来?
医疗纠纷有哪些法律依据?
乳糜胸是否属于医疗事故?
美术作品相似度达到多少算侵权?
求婚钻戒是否属于个人财产?
反向开票能否降低废钢含税价?
婚前财产协议需要材料吗?
国企离职 手续有哪些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虚假诉讼罪既遂是如何处罚的?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