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民事判决书中虚假诉讼的高频词有哪些?

我最近在处理一些民事纠纷,听说现在虚假诉讼的情况不少。我想知道在民事判决书里,一般出现哪些词就可能涉及虚假诉讼呀?我想多了解了解这方面知识,避免自己遇到这类问题,也能在看判决书时心里有数。
展开 view-more
  • #虚假诉讼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民事判决书中,有不少高频词能反映出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情况。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是‘恶意串通’。这指的是双方当事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故意勾结起来欺骗法院。例如在一些民间借贷纠纷中,原告和被告可能私下商量好,虚构债务关系,通过诉讼来转移财产或者损害第三人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一旦被认定为恶意串通的虚假诉讼,相关的民事行为是不被法律认可的。 其次是‘虚构事实’。简单来讲,就是当事人编造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来支持自己的诉求。比如在合同纠纷中,一方当事人可能虚构对方违约的事实,以此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虚构事实就属于伪造证据的一种表现形式。 还有‘隐瞒真相’。这是指当事人故意不透露某些关键信息,从而误导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比如在离婚财产分割案件中,一方可能隐瞒自己名下的部分财产,导致法院在分割财产时无法做到公平公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案件事实,故意隐瞒真相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 另外,‘虚假陈述’也是常见的高频词。它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作出与事实不符的陈述。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等环节。如果被发现存在虚假陈述,法院可能会对相关当事人进行处罚。 最后是‘伪造证据’。这是比较严重的虚假诉讼行为,指的是当事人制造假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伪造的证据可能包括合同、借条、发票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之,这些高频词在民事判决书中出现时,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情况。法院会根据具体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是否构成虚假诉讼,并依法作出相应的处理。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