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诉讼认定的十条标准是什么?


虚假诉讼指的是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以下为您介绍虚假诉讼认定的一些常见标准及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从主体方面来看,存在双方当事人恶意串通的情况。比如原告和被告合谋,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来骗取法院的判决,这就是典型的双方串通进行虚假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如果当事人恶意串通,违背了这一原则,就可能构成虚假诉讼。 其次,从案件事实方面,存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情况。例如,在一些民间借贷纠纷中,当事人伪造借条、转账记录等证据,虚构借款事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防范和制裁虚假诉讼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对于在民间借贷、离婚析产、以物抵债、劳动争议、公司分立(合并)、企业破产等虚假诉讼高发领域的案件,要特别关注是否存在虚构事实的情况。 再者,从诉讼行为方面,当事人的诉讼行为不符合常理。比如,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提出的主张轻易认可,不进行实质性的抗辩;或者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迅速达成和解协议,要求法院出具调解书等。这些异常的诉讼行为可能暗示存在虚假诉讼的可能。 另外,从证据方面,证据存在明显瑕疵。例如,证据的形式不符合法律规定,或者证据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如果证据存在瑕疵,就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还有,从诉讼目的方面,当事人提起诉讼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比如,通过虚假诉讼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等。这种以非法目的为导向的诉讼行为,严重扰乱了司法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同时,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简单,但当事人却采用复杂的诉讼程序。比如,一些简单的债务纠纷,当事人却通过多个诉讼环节来处理,这可能是为了掩盖虚假诉讼的事实。 此外,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提供的证人证言存在虚假情况。证人故意作虚假陈述,帮助当事人进行虚假诉讼。根据法律规定,证人应当如实作证,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还有,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比如,在一些财产纠纷案件中,判决结果导致一方当事人的财产无端减少,而另一方当事人却获得了不合理的利益。 另外,当事人在诉讼前后的行为表现异常。例如,在诉讼前,当事人就有转移财产、销毁证据等行为;在诉讼后,当事人迅速将获得的利益进行转移或处分。 最后,案件的相关情况与日常生活经验不符。比如,在一些交易行为中,交易的价格、方式等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和正常的交易习惯。 总之,认定虚假诉讼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对案件的全面审查,来判断是否存在虚假诉讼的情况。一旦发现虚假诉讼行为,法院将依法进行处理,维护司法秩序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