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是如何规定第一顺位继承和第二顺位继承的?
我家里老人去世了,留下了一些财产。我不太清楚在继承方面,第一顺位继承和第二顺位继承是怎么回事。想知道民法典里对于这两种顺位继承具体是怎么规定的,谁能作为第一顺位和第二顺位继承人,以及继承的顺序和相关权益。
展开


在法律中,继承是指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的财产等合法权益按照一定规则转移给他人的过程。而民法典中规定的第一顺位继承和第二顺位继承,就是对继承人顺序的一种明确划分。 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这里的子女,涵盖了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则包含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当被继承人去世时,如果存在第一顺位继承人,那么遗产就由他们来继承。这体现了法律对家庭关系中最亲近成员的优先保护,因为这些人通常在被继承人的生活中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和情感联系。 第二顺位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同样依据上述法律条文,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只有在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的情况下,才会由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遗产。这里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这一规定保证了在没有更亲近的继承人时,遗产也能在家族范围内合理传承。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条还规定了代位继承的情况。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这进一步完善了继承制度,确保在特定情况下,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得到保障。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