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主张劳动争议诉讼时效?
在劳动争议中,诉讼时效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关系到劳动者能否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简单来说,诉讼时效就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人向法院请求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有效期间。如果超过了这个期间,权利人的权利就可能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这里的“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是指劳动者主观上已经知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根据客观情况,劳动者应当能够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例如,公司拖欠工资,从工资发放日起,劳动者就应当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如果在这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内,出现了一些法定的情形,仲裁时效会发生中断。中断的法定情形包括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一旦仲裁时效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比如,劳动者向公司提出支付拖欠工资的要求,那么仲裁时效就会中断,从公司拒绝支付或者明确表示不支付的那一刻起,仲裁时效重新开始计算。
此外,还有仲裁时效中止的情况。在仲裁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劳动者不能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例如,劳动者因突发重大疾 病住院治疗,无法在仲裁时效期间内申请仲裁,那么在其住院治疗期间,仲裁时效就会中止,等其病愈后,仲裁时效继续计算。
当劳动者通过仲裁程序后,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就是说,从收到仲裁裁决书开始计算,劳动者有十五天的时间可以向法院起诉。
劳动者在主张劳动争议诉讼时效时,首先要明确仲裁时效的起算点,即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一年。在这一年期间,要注意是否存在仲裁时效中断或中止的情形。如果经过仲裁后对结果不服,要在收到仲裁裁决书的十五日内向法院起诉。在整个过程中,劳动者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和权利受到侵害的事实。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7个最新问题
检察院签了认罪认罚还可以判缓刑吗?
街道办事处组织强拆是否违法?宅基地房产拆迁纠纷该如何解决?
社区医院是否不能刷医保卡?
保姆是否有权要求社保缴纳?
劳动仲裁开始前企业补交社保该怎么办?
依法的生产证明材料有哪些?
社保卡一个月交多少钱?
个人门面房销售价格偏低,税务局会认可吗?
父母离异的独生子女中考有什么政策?
企业所得税的税负率数据来源有哪些?
取保候审期间可以去外地上班吗?
工亡协商不成是否可以报警?
肇事逃逸罪该如何鉴定?
发票当月开错了是否可以作废?
交通事故撞死行人会坐牢吗?
交通事故双方就车损赔偿问题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该怎么办?
股权赠与有哪些法律风险?
已为您展示了 17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