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仲裁是怎么进行的?


消费者仲裁是指消费者在与商家等发生消费纠纷时,根据双方事先或事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 首先是仲裁的启动。消费者要进行仲裁,需要和商家之间存在有效的仲裁协议。这个协议可以是在消费合同中事先约定的,也可以是在纠纷发生后双方达成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采用仲裁方式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协议,仲裁机构是不会受理案件的。 然后是申请仲裁。消费者需要向约定的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申请书要写明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仲裁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理由,同时还要附上相关的证据材料。比如购物小票、合同、聊天记录等,这些材料能够证明消费事实和纠纷的存在。 接着仲裁委员会会进行受理审查。收到申请后,仲裁委员会会在规定的时间内决定是否受理。如果受理了,会通知双方当事人,并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可以由三名仲裁员或者一名仲裁员组成。当事人约定由三名仲裁员组成仲裁庭的,应当各自选定或者各自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第三名仲裁员是首席仲裁员。当事人约定由一名仲裁员成立仲裁庭的,应当由当事人共同选定或者共同委托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仲裁员。 之后就是仲裁审理阶段。仲裁庭会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审理,一般会先进行开庭调查,双方当事人陈述事实、提供证据,然后进行质证和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仲裁庭会根据审理查明的事实和相关法律规定作出裁决。 最后是裁决的执行。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裁决。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