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骗保是如何定罪认定的?


医院骗保的定罪认定是一个严肃且复杂的法律问题。首先得明确骗保的具体方式和手段,像虚构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疗费用标准、重复收费、编造医疗文书等手段来骗取医保基金。这些行为往往比较隐蔽,得经过详细调查和证据收集才能证实。 从法律角度来说,医院骗保行为通常涉及《刑法》中的诈骗罪或保险诈骗罪等相关罪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进行保险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定罪过程中,司法机关会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比如骗保金额大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除了金额,骗保行为持续的时间、医院主观上是不是故意骗保等,也在考虑范围内。要是骗保金额较大,且医院存在明显故意欺诈行为,就会面临严厉法律制裁。 为准确认定医院骗保行为,司法机关通常会组织专业调查人员和医疗专家联合调查。他们会仔细审查医院财务账目、医疗记录、收费凭证等,来获取确凿证据,还会对相关医护人员询问调查,明确他们在骗保行为里的具体角色和责任。 相关概念: 保险诈骗罪: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