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出让金是如何计算的?


土地出让金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指土地出让的交易总额),或土地使用期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续期而向土地管理部门缴纳的续期土地出让价款,或原通过行政划拨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和投资,按规定补交的土地出让价款。 土地出让金的计算方式会因土地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以下为你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况: 首先是有实际成交价的情况。如果土地具备实际成交价,并且该价格不低于所在级别基准地价平均标准,那么土地出让金的计算就以成交价不低于40%的标准来确定;若成交价低于基准地价平均标准,则依照全部地价40%计算。这一规定是为了保证土地出让价格的合理性,避免土地低价出让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依据《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土地出让应遵循市场价值原则,以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国家利益。 其次是发生转让的划拨土地使用权补办出让时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需按基准地价平均标准的40%计算土地出让金。这是考虑到划拨土地在取得时往往没有支付土地出让金,当进行转让并补办出让手续时,需要按照一定标准补交出让金,以使其符合土地市场的规范。基准地价是政府根据土地的位置、用途等因素确定的土地价格参考标准,按照其40%计算出让金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式。 然后是通过以上方式计算的土地出让金数额,如果土地使用者有异议,可以由受让人委托有资质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按评估价的40%计算土地出让金。这为土地使用者提供了一种救济途径,确保出让金的计算更加公平合理。当土地使用者对按照既定方法计算的出让金数额存在不同意见时,可以借助专业的土地估价机构进行评估,以更准确地反映土地的价值。 最后是划拨土地使用权成本价格占土地价格的最高比例不得高于60%,在以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计算出让金时,必须将成本价格换算成市场土地价格,再按不低于40%的标准计算土地出让金。这是为了防止在计算出让金时因成本价格占比过高而导致出让金过低,从而保证土地出让金的计算能够真实反映土地的市场价值。 总之,土地出让金的计算涉及多种因素和规定,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具体的土地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来准确计算。如果你对土地出让金的计算还有其他疑问,建议咨询当地的土地管理部门或专业的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