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规避非法行医罪的行为?


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要规避非法行医罪的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明确医生执业资格的重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取得医师资格的,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也就是说,想要合法行医,必须先通过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然后进行注册获得执业证书。这就好比开车需要驾驶证一样,行医也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书,没有证书就开展医疗活动,是不被法律允许的。 其次,要在合法的医疗机构内行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即使你有医生执业资格,如果在没有合法资质的场所行医,也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行医。比如,在一些没有经过卫生部门批准的私人诊所行医,就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合法的医疗机构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具备相应的医疗条件和管理制度,能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再者,不能超出自己的执业范围行医。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专业领域和执业范围,比如内科医生不能从事外科手术,牙科医生不能治疗眼科疾病等。《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规定,医师应当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內执业。如果超出注册的执业范围开展医疗活动,也可能构成非法行医。这是因为不同的专业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果医生在不熟悉的领域行医,很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危害患者的健康。 另外,不能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比如,诊所不能让没有护士资格的人员进行护理操作,医院不能让没有医生资格的人员坐诊看病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禁止这种行为。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行医,不仅会影响医疗质量,还会增加患者的风险,同时也违反了法律规定。 最后,要严格遵守医疗规范和职业道德。在行医过程中,要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患者,按照规定进行诊断、治疗和护理。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医疗、虚假宣传或者使用不合格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比如,不能夸大病情诱导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不能使用假药、劣药等。遵守医疗规范和职业道德是医生的基本职责,也是规避法律风险的重要保障。 总之,规避非法行医罪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取得合法的执业资格,在合法的医疗机构内按照规定的执业范围行医,遵守医疗规范和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患者的权益,又避免自己陷入法律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