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构成诈骗罪?


要构成诈骗罪,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首先是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简单来说,就是犯罪行为侵害了别人对财物的合法拥有权利。比如,张三骗李四说帮他保管贵重物品,然后据为己有,这就侵犯了李四对该物品的所有权。相关法律依据在于,《刑法》保护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不受非法侵犯,而诈骗罪正是侵犯这一权利的犯罪类型。 其次是客观要件。这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方法包含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类。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事情,比如谎称自己是某高官亲戚能帮人办事,收取钱财;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透露关键信息,像卖二手车时隐瞒车辆曾发生严重事故的事实。而且欺诈行为要达到让一般人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商品正常的宣传夸张不属于欺诈。同时,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这个错误认识进行财产处分,比如直接交钱、答应转让财产等,之后行为人获得财产,被害人财产受损。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为起点才构成犯罪。 再者是主体要件。诈骗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单位不能成为诈骗罪的主体。也就是说,只要是达到这个年龄且精神等方面正常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个人,都可能构成诈骗罪。 最后是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就是犯罪人心里明明白白自己在骗人,就是想把别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过失的情况是不构成诈骗罪的。 相关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相关概念: 直接故意:就是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财产处分:包括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等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