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纠纷该如何处理?


宅基地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多种。 首先是协商。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就是双方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互相理解、各让一步,尝试达成一致。这是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要是能协商好,最好签订书面协议,把协商结果固定下来,协议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也不能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选择调解。可以请村委会或者乡镇政府来帮忙调解,他们对当地情况比较熟悉,能更好地引导双方沟通、互相谅解,以达成解决方案。这时候,第三方的介入有助于打破僵局。 还可以选择行政解决。《土地管理法》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纠纷双方无法自行解决时,可以向这些政府部门申请处理。 若上述方法都行不通,还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不过要注意,对于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纠纷,一般要先经过行政机关处理,对处理结果不服才能起诉,否则法院可能不受理。但要是存在侵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情况,被侵权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遵循一些原则。比如依法保护国家、集体的宅基地所有权,我国土地分别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集体组织或个人不能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随房屋转移,农村房屋发生买卖、继承、赠与等情况时,宅基地的使用权也跟着房屋所有权转移;要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有利于生产、生活;要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 相关概念: 宅基地使用权:指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行政解决:指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宅基地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 司法解决:一方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对争议事项作出裁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