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企业自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应该如何确定?


在我国,对于小企业自建固定资产成本的确定,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相关原则。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自建固定资产。自建固定资产是指企业自行建造房屋、建筑物、各种设施以及进行大型机器设备的安装工程等,包括固定资产新建工程、改扩建工程和大修理工程等。 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八条规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在竣工决算前发生的支出(含相关的借款费用)构成。 这其中具体包含了多项内容。第一是工程物资成本。企业为自建固定资产而购买的各种建筑材料、设备等物资所花费的资金,都应计入成本。比如,企业为建造厂房购买的钢材、水泥等,这些物资的购买价格、运输费用、装卸费用等都属于工程物资成本。 第二是人工成本。参与自建固定资产建设的员工的工资、奖金、福利等薪酬支出也是成本的一部分。例如,建筑工人、技术人员在建造过程中的工资,这些都是为了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而付出的人力成本。 第三是相关税费。在自建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税费,如增值税(如果符合规定不能抵扣的部分)、契税等,这些税费也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第四是借款费用(如果有)。如果企业为自建固定资产而借入了款项,在固定资产竣工决算前发生的借款利息等费用,按照规定也应计入成本。比如,企业为建造一条生产线向银行贷款,在建造期间产生的利息支出就属于借款费用。 另外,如果在自建过程中发生了一些意外损失或者非正常支出,一般是不能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例如,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建筑材料被盗,这部分损失就不能算在固定资产成本里。 总之,小企业自建固定资产成本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严格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来执行,这样才能准确核算固定资产的价值,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