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医疗事故怎么认定?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要认定心梗医疗事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主体方面,认定的主体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这里的合法意味着医院要取得相关的执业许可,医生等医务人员也得有相应的从业资质。例如某医院没有经过卫生部门批准就开展诊疗活动,或者医生没有医师资格证却进行医疗操作,就不符合合法主体的要求。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该条例所指的医疗事故就是在合法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活动中产生的。 其次看行为的违法性。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就心梗治疗来说,医生需要按照既定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来操作,比如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给予合适的药物治疗等。如果医生没有按照规范,延误了心电图检查时间,或者错误用药,就可能构成行为违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再者是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这要求医务人员存在主观上的过失,并且这种过失行为导致了患者人身受到损害。比如因为医生的疏忽大意,没有及时发现心梗患者的病情变化,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出现了新的身体伤害。《侵权责任法》(现《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最后是过失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要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损害后果必须是由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患者本身病情严重,即使医生尽到了合理的诊疗义务,仍然无法避免损害后果的发生,那么就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例如患者心梗发作时已经处于晚期,即使医生按照规范治疗,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患者生命,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不存在因果关系。 认定心梗医疗事故一般要经过以下流程:首先病员及其家属可以向医疗单位提出查处要求;医疗单位会进行调查、处理,并将结果告知病员或其家属;如果对医疗单位的处理结果不满意,病员或其家属可以在接到处理通知书之日起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申请鉴定;对鉴定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在接到鉴定结论书之日起规定时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