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如何断定责任划分?


医疗事故责任的断定和划分是一个严谨且重要的过程。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主体方面,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比如正规医院的医生、护士等。第二,行为的违法性,就是说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等。第三,要有过失存在,这种过失可以是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第四,必须造成了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比如身体受伤、残疾等。最后,这种过失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关于责任划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四种。完全责任,就是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比如医生在手术中严重违反操作规范,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这可能就是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比如患者本身有一定基础疾病,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大失误,加重了病情。次要责任,即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轻微责任,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在实际的责任判定中,通常会由专门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他们会综合各种因素来做出科学合理的责任划分。 责任划分后,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如果是其存在过错导致医疗事故,那么医疗机构要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医务人员,如果其行为存在重大过失或者故意,医疗机构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该医务人员进行追偿。这样的责任划分机制,有助于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也能促使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更加谨慎地履行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