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再婚死亡后,财产该如何分配?


老人再婚死亡后,财产分配需要按照一定的法律规则来进行,具体如下: 首先,要进行财产确权,区分出哪些是夫妻共同财产,哪些是死者的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包括工资、奖金、生产经营收益等。对于夫妻共同财产,其中一半归配偶所有,另一半则作为死者的遗产进行分配。例如,老人和再婚配偶婚后有100万元存款,那么其中50万元归再婚配偶,剩下50万元作为遗产。 其次,看老人是否有遗赠扶养协议或者遗嘱。遗赠扶养协议是一种双方的民事法律行为,通常是由遗赠人与扶养人签订,约定由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的生养死葬义务,遗赠人将自己的财产在死后赠与扶养人。如果有遗赠扶养协议,那么就按照协议的内容来分配遗产;如果没有遗赠扶养协议,但有遗嘱,就按照遗嘱继承。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其遗产或其他事务所作的个人处分,并于遗嘱人死亡时发生效力的法律行为。 最后,如果既没有遗赠扶养协议,也没有遗嘱,那就按照法定继承来分配遗产。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法定继承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这里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养父母和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第一千一百五十三条规定,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外,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遗产在家庭共有财产之中的,遗产分割时,应当先分出他人的财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