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如何立案处理?


医疗事故的立案处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当遭遇医疗事故需要立案处理时,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申请后,会对该事故是否属于医疗事故进行审查,对于符合本条例规定,予以受理,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会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另一个途径是通过法院诉讼。如果选择走诉讼程序,患者需要先收集相关证据。这些证据包括病历资料、诊断证明、检查报告、收费票据等,这些材料是证明医疗行为存在过错以及损害后果的关键。然后,撰写起诉状,明确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诉讼请求(比如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事实与理由等内容。将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一并提交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法院在受理案件后,会安排开庭审理。在诉讼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医疗过错司法鉴定,以确定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外,还有协商解决的途径。医患双方可以自行就医疗事故的赔偿等问题进行协商。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协商解决相对比较灵活、高效,但需要双方都有诚意和合理的诉求。 在整个医疗事故立案处理过程中,患者要注意及时收集和保存证据,避免证据丢失或损坏。同时,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期限进行操作,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自己对法律程序不熟悉,也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