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驾驶法院如何判无罪?


在法律上,醉酒驾驶通常指的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驾驶行为。一般来说,醉酒驾驶会构成危险驾驶罪,但也存在判无罪的可能。 从证据方面来看,如果证据收集过程存在严重违法,例如交警在进行酒精检测时,没有按照法定程序操作,检测设备未经定期校准、检测人员不具备相应资质等,导致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疑,那么基于这些存在问题的证据就不能认定当事人构成醉酒驾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在醉酒驾驶案件中,如果酒精检测这一关键证据被排除,就可能无法认定犯罪事实。 另外,从犯罪构成要件来说,如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不符合危险驾驶罪的构成要件,也可能判无罪。比如,虽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标准,但驾驶行为没有发生在“道路”上。根据相关法律解释,“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如果当事人是在封闭的小区内部道路且该小区不允许社会车辆随意通行,或者是在工厂内部专门用于货物运输的非公共通行道路上驾驶,就不属于在“道路”上醉酒驾驶,不构成危险驾驶罪。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存在紧急避险的情形。比如,当事人醉酒后开车是为了送突发重病的家人去医院急救,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更合理的救助方式,那么这种行为可能基于紧急避险而不被认定为犯罪。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当出现上述可能判无罪的情形时,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以向法院提出无罪辩护,提供相关证据和法律依据。法院会根据庭审情况、双方提供的证据以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综合判断,如果认定被告人不构成犯罪,就会作出无罪判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