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怎样能得到更高的赔偿?


在医疗事故中想要获得较高的赔偿,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明确医疗事故赔偿的相关法律概念。医疗事故赔偿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后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构成医疗事故由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的赔偿。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应当考虑下列因素,确定具体赔偿数额:(一)医疗事故等级;(二)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三)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不承担赔偿责任。 要获得较高赔偿,第一步就是进行医疗事故鉴定。这是确定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程度的关键。患者需要及时收集相关的病历资料、检查报告、诊断证明等证据,向当地的医学会提出医疗事故鉴定申请。鉴定结果会对赔偿数额产生重要影响,如果被认定为更高级别的医疗事故,那么相应的赔偿可能会更高。 第二步,确定医疗机构的责任程度。在医疗事故中,医疗机构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责任程度越高,医疗机构承担的赔偿比例就越大。例如,如果医疗机构被认定为完全责任,那么患者就有可能获得全额的赔偿。所以在鉴定过程中,要积极配合鉴定机构,提供准确的信息,以确保责任程度的认定公正合理。 第三步,合理计算赔偿项目和金额。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医疗事故赔偿的项目包括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补助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费、残疾用具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确计算各项赔偿金额。例如,医疗费要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误工费则根据患者的收入状况和误工时间来确定。 第四步,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在明确了赔偿项目和金额后,可以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依据法律规定和鉴定结果,提出合理的赔偿要求。如果协商不成,患者还可以通过行政调解、民事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民事诉讼中,患者需要向法院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自己所遭受的损失,以争取法院支持自己的诉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