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劳动争议的相关情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也叫劳动纠纷。这种纠纷在日常的劳动关系中较为常见,涉及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利益。 从法律定义来看,劳动争议是基于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当双方在劳动权利和义务方面出现不一致的看法或行动时,就可能引发劳动争议。例如,用人单位拖欠工资、不支付加班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这些都侵犯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属于劳动争议的范畴;而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不遵守工作纪律等,也可能引发用人单位的不满,从而产生劳动争议。 在我国,处理劳动争议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框架。《劳动合同法》则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规定,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了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环节。 当发生劳动争议时,首先建议双方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协商是一种较为灵活和便捷的方式,可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节省时间和成本。双方可以就争议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寻求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他们可以根据双方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进行调解工作。调解达成协议的,双方应当自觉履行。 如果调解也无法解决争议,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重要环节,具有准司法性质。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依法作出裁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根据法律规定和事实情况,作出最终的判决。 在处理劳动争议的过程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当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条、考勤记录、工作证等。这些证据对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双方也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