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纠纷如何认定?


医疗事故纠纷的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但有明确规则的过程,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医疗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通俗来讲,就是医院和医生在给病人看病治疗过程中,因为违反了相关规定,不小心对病人身体造成了伤害。 认定医疗事故纠纷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主体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比如,只有取得了合法行医资格的医院和有执业资格的医生、护士等,才可能涉及医疗事故。如果是没有资质的“黑诊所”或非法行医者,那不属于医疗事故纠纷范畴。 第二,行为具有违法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必须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例如,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不按照手术操作规范进行,这就属于违法行为。 第三,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失。这里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产生不良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医生开错药,如果是因为粗心没有仔细核对病人信息和药物适用情况,这就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第四,造成了患者人身损害的后果。这种损害后果包括身体上的伤害、残疾、死亡等。而且损害后果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要有相应的医学检查报告等证据来证明。 第五,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人身损害必须是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直接导致的。比如,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感染,经过调查发现是因为手术过程中消毒不严格造成的,那么就可以认定手术消毒不严格的医疗行为与患者感染的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认定医疗事故纠纷一般有以下流程。首先是医疗事故的报告。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患者及其家属也可以向医疗机构提出处理医疗事故的要求。 然后是调查。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会组织人员对医疗事故进行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包括病历、检查报告、证人证言等。 接着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这是认定医疗事故纠纷的关键环节。一般由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鉴定。专家鉴定组会根据双方提供的材料、陈述及答辩等,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作出鉴定结论。 最后是处理。根据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卫生行政部门会对医疗事故进行处理,包括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罚,以及对患者的赔偿调解等。如果双方对处理结果不满意,还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等途径解决纠纷。 总之,认定医疗事故纠纷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按照法定的流程进行。如果您怀疑自己遇到了医疗事故纠纷,建议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