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事故该如何判断?


判断医院是否构成医疗事故,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需要明确医疗事故的定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通俗来讲,就是医院和医生在给病人看病过程中,因为违反了相关规定,出现失误,导致病人身体受到伤害。 其次,判断医疗事故要考虑几个关键要素。一是主体方面,必须是合法的医疗机构和具有相应资格的医务人员。如果是不具备行医资格的人进行诊疗活动造成的损害,那就不属于医疗事故范畴,可能涉及非法行医。二是行为违法性,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例如,医生没有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手术前的检查,这就属于违法行为。 再者,要有过失行为。这里的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患者损害结果,但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不良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比如,医生已经知道某种药物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但没有进行必要的监测,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这就属于过于自信的过失。 最后,要存在患者人身损害的事实,并且这种损害与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患者的身体伤害是由于医院和医生的失误直接造成的。比如,因为医生手术操作不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因果关系。 总之,判断医院医疗事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专业的调查和鉴定。如果患者怀疑发生了医疗事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或者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来确定是否构成医疗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