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非法行医案件?


判定非法行医案件,关键在于明确非法行医的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非法行医,通俗来讲,就是没有获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违反了国家的医疗卫生管理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在具体判定时,需要考虑多个方面。首先是主体方面,非法行医的主体必须是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这里的“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包括多种情况,比如未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没有获得执业医师证书;或者虽然取得了执业医师证书,但未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就擅自开展医疗活动。 其次是行为方面,非法行医行为必须是擅自从事医疗活动。医疗活动是指运用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诊断、治疗疾病的行为。比如诊断病情、开具药方、进行手术等。如果只是一些简单的保健、按摩等活动,一般不属于医疗活动范畴,但如果这些活动中涉及到诊断疾病、治疗病症等医疗行为,就可能构成非法行医。 最后是情节方面,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情节严重”包括以下几种情形: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造成甲类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有传播、流行危险的;使用假药、劣药或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卫生材料、医疗器械,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总之,判定非法行医案件需要综合考虑主体、行为和情节等多个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如果发现疑似非法行医的情况,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或公安机关报告,以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