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


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是确保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步骤。以下为你介绍一些常见的审查方法和要点。 首先,要审查合同主体是否合法。合同主体即签订合同的当事人,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比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如果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该合同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而对于法人和其他组织,要审查其是否依法成立,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等。 其次,要审查合同的形式是否合法。有些合同法律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比如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等。如果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签订合同,可能会影响合同的效力。《民法典》中有相关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但在实际操作中,为避免纠纷,还是应遵循法律规定的形式。 再者,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例如,合同中约定的利息过高,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那么超过部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就对民间借贷的利率上限有明确规定。 另外,审查合同的条款是否明确、具体。合同条款应清晰明确,避免出现歧义。比如,合同中的质量标准、履行期限、履行地点、价款或者报酬等条款都要明确具体。如果条款不明确,可能会导致双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产生争议。 最后,要审查合同是否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根据《民法典》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果合同是在欺诈、胁迫等情形下签订的,受损害方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之,审查合同内容是否合法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必要时可以咨询专业的律师,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