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治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虚假违法医疗广告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对其进行整治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 首先,我们来明确什么是虚假违法医疗广告。虚假违法医疗广告指的是通过各种媒介或形式,对医疗服务、药品、医疗器械等进行不真实、不准确的宣传,误导消费者的广告。例如,夸大治疗效果、使用绝对化的语言、利用患者名义作证明等,都属于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常见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整治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重要法律依据。该法明确规定,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与其他药品、医疗器械的功效和安全性或者其他医疗机构比较;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同时,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对于虚假违法医疗广告的整治,监管部门有一系列的措施。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作为广告监管的主要部门,有权对涉嫌虚假违法的医疗广告进行查处。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并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 此外,《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也对医疗广告的发布进行了专门的规范。医疗机构发布医疗广告,应当在发布前申请医疗广告审查。未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不得发布医疗广告。违反本办法规定发布医疗广告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停业整顿、吊销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消费者在遇到虚假违法医疗广告时,也有相应的维权途径。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健康部门等相关监管部门投诉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因为虚假违法医疗广告受到了损害,还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等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整治虚假违法医疗广告需要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广告从业者和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医疗机构要依法依规发布广告,广告从业者要遵守广告法律法规,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医疗广告市场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