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未成年犯罪是怎么处理的?
我对古代法律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方式很感兴趣。想知道在古代,对于那些还未成年就犯了罪的人,官府是按照什么标准和方式来处理的呢?有没有一些特殊的规定或者案例?
展开


在古代,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有其独特的方式和规定。 首先,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年龄界定标准。比如在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 。这里就把十五岁以下视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犯流罪以下罪行时,可以通过缴纳财物来赎罪。这体现了唐朝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一种宽宥态度。也就是说,对于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犯罪,不会像成年人那样直接施以刑罚,而是给予了用财物抵罪的机会。 到了宋朝,法律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朝的规定,但也有所发展。在审判时会更加注重考虑未成年人的主观恶性和犯罪情节。如果是一些轻微的犯罪,可能会从轻处罚或者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因为一时冲动偷拿了别人的少量财物,官府可能会先对其进行训诫,然后让其监护人加强监管,而不是直接判刑。 明朝时期,法律进一步细化。《大明律》规定,十岁以下的儿童,如果犯了一些非故意的杀人、伤人等罪行,一般会免予刑事处罚,但会要求其监护人进行赔偿。这是考虑到十岁以下儿童心智尚未成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控制能力。而对于十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处罚会相对重一些,但依然会比成年人轻。 清朝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法律规定,同时更加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如果未成年人犯罪,除了给予相应的处罚外,还会责令其学习一些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希望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总体而言,古代对于未成年犯罪的处理,是综合考虑了未成年人的年龄、心智发育程度以及犯罪情节等多方面因素,体现了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法律的灵活性。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