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1亿多会判刑几年,非法集资罪有什么行为表现?


非法集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在我国刑法中,非法集资主要涉及两个罪名,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两个罪名在非法集资1亿多的情况下的量刑,以及非法集资罪的行为表现。 首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非法集资1亿多,远远超过了5000万元的标准,通常会被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所以,如果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能会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的刑罚。 其次,集资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集资诈骗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非法集资1亿多,属于数额巨大的情形,可能会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接下来,我们看看非法集资罪的行为表现。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第二条规定,非法集资是指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许可或者违反国家金融管理规定,以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行为。其常见的行为表现有:一是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编造“天上掉馅饼”“一夜成富翁”的神话,许诺投资者高额回报。为了骗取更多的人参与集资,非法集资者在集资初期往往按时足额兑现承诺本息,待集资达到一定规模后,便秘密转移资金或携款潜逃,使集资参与者遭受经济损失。二是编造虚假项目或借款用途,不法分子大多通过注册合法的公司或企业,打着响应国家产业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旗号,经营项目由传统的种植、养殖行业发展到高新技术开发、集资建房、投资入股、售后返租等内容,以订立合同为幌子,编造虚假项目,承诺高额固定收益,骗取社会公众投资。三是以虚假宣传造势,不法分子为了骗取社会公众信任,在宣传上往往一掷千金,采取聘请明星代言、在著名报刊上刊登专访文章、雇人广为散发宣传单、进行社会捐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制造虚假声势,骗取社会公众投资。 总之,非法集资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不仅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会扰乱国家金融秩序。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仔细甄别,避免陷入非法集资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