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法关于遗产分割的方式有哪些规定?


在我国,关于遗产分割方式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当中。《民法典》实际上已经取代了原来的《继承法》。 首先,实物分割是一种常见的遗产分割方式。当遗产为可分物时,比如存款、粮食等,就可以按照各个继承人应得的遗产份额,对遗产作实际分配,使各继承人取得其应得部分。例如,老人去世后留下100万存款,有两个子女,那么就可以每人分得50万,这就是典型的实物分割。这种分割方式简单直接,能让继承人直接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部分财产。 其次是变价分割。如果遗产是不宜实物分割的财产,比如一辆汽车或者一幅珍贵的字画,各继承人都不愿意取得该遗产时,那么就可以将其变卖,换取价金,再由各继承人按照自己应得的遗产份额比例,对价金进行分割。比如家里有一辆价值50万的汽车,三个继承人都不想要汽车,那么就可以把汽车卖掉,得到50万后,按照各自的继承份额分配这50万。这样既解决了实物难以分割的问题,又保障了继承人的财产权益。 再者是补偿分割。当遗产不宜分割,而继承人中有人愿意取得该遗产时,取得遗产所有权的继承人,应当按照其他继承人应得的遗产份额比例,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偿。比如一套价值200万的房产,有四个继承人,其中一个继承人想要这套房子,那么他就需要按照其他三个继承人应得的份额,分别给予他们50万的补偿。这种方式能满足部分继承人对特定遗产的需求,同时也保障了其他继承人的利益。 最后是保留共有的分割。当遗产不宜实物分割,继承人又都愿意取得遗产,或者继承人基于某种生产或生活目的,愿意保持遗产共有状况时,各继承人可以对遗产享有共有权,其共有份额按照应得的遗产份额比例确定。例如,家里的祖宅,几个继承人都不愿意分割,希望保留这份家族记忆,那么就可以共同拥有这份祖宅,大家按照各自的继承比例享有相应的权益。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家族的情感纽带和共同利益。 总之,《民法典》为遗产分割提供了多种方式,继承人可以根据遗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割方式,以确保遗产能够公平、合理地进行分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