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是否容易受理?


仲裁是否容易受理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要明确仲裁受理的基本概念。仲裁是一种争议解决方式,当双方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将他们之间的纠纷提交给仲裁机构进行裁决。仲裁受理就是仲裁机构对当事人提交的仲裁申请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接受该案件进入仲裁程序。 从法律规定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二十一条,当事人申请仲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有仲裁协议;(二)有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三)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这是仲裁受理的法定条件。 对于仲裁协议,这是启动仲裁程序的关键。仲裁协议必须是双方自愿达成的,明确约定了将特定的纠纷提交仲裁解决。如果仲裁协议存在瑕疵,比如约定不明确、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等,可能会导致仲裁机构不予受理。例如,仲裁协议中没有明确约定仲裁机构,或者约定的仲裁事项超出了法律允许仲裁的范围,就可能影响受理。 关于具体的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当事人需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主张以及支持该主张的事实依据和法律理由。这要求当事人在申请仲裁时准备好相关的证据材料,以证明自己的诉求合理合法。如果当事人的请求不明确,或者缺乏基本的事实和理由支撑,仲裁机构可能会要求当事人补充完善,甚至不予受理。 最后,案件要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一般来说,仲裁主要适用于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而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是不能通过仲裁解决的。如果当事人申请的案件不属于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自然不会被受理。 综上所述,仲裁受理并非绝对的容易或困难。只要当事人能够满足法定的受理条件,准备好充分的材料,通常仲裁机构会受理案件。但如果在仲裁协议、仲裁请求和事实理由、受理范围等方面存在问题,就可能面临不被受理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