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他人名字签订的合同是否成立?
在探讨假冒他人名字签订的合同是否成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合同成立的一般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第四百八十三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一般来说,合同成立需要当事人之间达成合意,也就是双方对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当一方假冒他人名字签订合同时,情况就变得复杂了。如果被假冒名字的人对这份合同进行了追认,也就是事后明确表示认可这份合同,那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仍然实施代理行为,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效力。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行为人实施的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在被追认的情况下,这份合同就可以被认定为成立,并且对被假冒名字的人产生法律效力。
然而,如果被假冒名字的人没有进行追认,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份合同对被假冒者是不成立的。因为合同本质上是当事人之间意 思自治的体现,被假冒者并没有真实的签订合同的意愿。对于假冒者来说,他的行为可能构成无权代理甚至是欺诈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如果相对人是因为受到假冒者的欺诈而签订了合同,那么相对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请求撤销该合同。
在实践中,如果遇到他人假冒自己名字签订合同的情况,被假冒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己的权益。比如,向相对人发出书面通知,表明自己不认可该合同;如果合同已经对自己造成了损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假冒者的法律责任。同时,相对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也应当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核实对方的身份信息,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总之,假冒他人名字签订的合同是否成立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被假冒者是否追认以及相关法律规定来综合判断。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19个最新问题
籍贯和祖籍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爆炸罪一般会如何判刑?
海上走私罪是如何判刑的?
诈骗一百万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一般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是什么?
国家安全法规定谁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哥哥死后财产怎么分配?
宽带月缴费能否转换成年缴费?
安全生产许可证可以延期几年?
去法院开离婚诉讼书应该找哪个部门?
案件被法院审查该怎么办?
亏本卖东西还需要缴纳增值税吗?
银行卡注销后公安是否还能查到流水?
工伤能索取多少赔偿金?
松江街头互殴案的进展怎么样了?
家庭内部土地承包纠纷法院会受理吗?
北京市人身损害赔偿计算标准有哪些?
房屋公证是什么?
抵押权的优先受偿是如何规定的?
已为您展示了 19 个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