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伪造入职材料犯法吗,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我在找工作时,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动了伪造入职材料的念头,但又担心会有法律问题。我想知道伪造入职材料这种行为是不是犯法的,如果犯法会面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呢?
展开 view-more
  • #入职造假
  • #劳动合同法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求职过程中,伪造入职材料是一个不少人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其是否违法以及会产生的法律后果。 首先,伪造入职材料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该法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如果劳动者伪造入职材料,比如学历证书、工作经历等,这就构成了欺诈行为。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旦劳动合同被认定无效,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并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 其次,从民事责任角度来看,因劳动者的欺诈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如果伪造入职材料导致用人单位遭受经济损失,如招聘成本、培训费用等,劳动者需要对这些损失进行赔偿。 再者,伪造入职材料还可能触犯刑法。如果伪造的是国家机关证件,如伪造学历证书(部分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等国家机关颁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同样依据该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综上所述,伪造入职材料不仅可能导致劳动合同无效、面临民事赔偿,还可能触犯刑法。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如实提供相关材料,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