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调解书违法是否有效?


仲裁调解书是仲裁庭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调解协议依法制作的,记载当事人之间调解协议内容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那么仲裁调解书违法是否有效,需要从多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仲裁调解书生效的正常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调解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和当事人协议的结果。调解书由仲裁员签名,加盖仲裁委员会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满足这些形式和程序要求,仲裁调解书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然而,如果仲裁调解书存在违法的情况,其效力就会受到质疑。这里的违法可能包括内容违法和程序违法。内容违法是指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调解协议约定的事项侵犯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程序违法则是指仲裁过程中违反了法定的程序,比如仲裁员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等情况。 对于违法的仲裁调解书,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是可以采取措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了当事人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的情形,其中包括仲裁庭的组成或者仲裁的程序违反法定程序以及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等情况。虽然这里说的是裁决,但对于仲裁调解书,如果存在类似的严重违法情形,也可以参照相关原则处理。一旦仲裁调解书被认定违法,法院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撤销该调解书。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当事人认为仲裁调解书违法,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申请,由法院对仲裁调解书进行审查。法院会根据具体的违法情况和证据来判断是否撤销该调解书。如果仲裁调解书被撤销,那么它就自始无效,双方当事人需要重新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纠纷,比如重新进行仲裁或者通过诉讼解决。 总之,仲裁调解书违法一般是无效的,但需要通过法定的程序由法院来认定和处理。当事人在遇到仲裁调解书可能违法的情况时,要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