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故意是否触犯法律?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通俗来讲,就是一个人心里清楚自己做的事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但他既不积极追求这个后果发生,也不采取措施去阻止,而是听之任之。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间接故意是可能触犯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放任”就包含了间接故意的情形。 从犯罪构成角度来看,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间接故意属于故意的一种。当行为人的间接故意行为符合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时,就会构成犯罪。例如,在一些伤害案件中,甲与乙发生争吵,甲明知自己向乙扔出的物品可能会砸伤乙,但甲并未停止扔物品的行为,结果乙被砸伤。如果乙的伤势达到了轻伤及以上程度,甲的这种间接故意行为就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再比如,在放火案件中,丙为了报复,在人员密集的商场附近点燃易燃物,丙知道火势可能会蔓延到商场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丙没有采取措施防止火势蔓延,结果商场被烧,造成了严重后果。丙的这种间接故意行为就可能构成放火罪。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间接故意行为都会构成犯罪。在一些情况下,即使存在间接故意,但如果行为没有达到刑法规定的严重程度,或者不符合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可能不构成犯罪,但可能会承担民事责任。例如,在一些民事侵权案件中,丁在自家院子里修剪树枝,明知树枝可能会掉落砸到路过的行人,但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结果树枝掉落砸伤了行人戊。丁的这种间接故意行为可能构成民事侵权,需要对戊进行赔偿。 总之,间接故意是否触犯法律,需要根据具体的行为和情节,结合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如果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就会触犯刑法,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