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继承是否需要公证?
家里老人去世后留下了一些财产,现在家里人打算办理遗产继承。我不太清楚遗产继承是不是一定要去做公证,不公证的话会不会影响继承的效力,想了解一下法律上对于遗产继承公证是怎么规定的。
展开


遗产继承并非一定需要公证。在我国的法律体系里,公证指的是公证机构依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从法律依据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这表明只要存在合法有效的遗嘱、遗赠扶养协议或者符合法定继承的条件,继承人就有权继承遗产,公证并非是继承生效的必要条件。 在法定继承的情形下,被继承人去世后,其遗产会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和份额由继承人继承。例如,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他们依据法律规定直接享有继承权,无需经过公证来确认其继承资格。 如果是遗嘱继承,遗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就是有效的。遗嘱的形式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打印遗嘱、录音录像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其中,自书遗嘱由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和其他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等。也就是说,即使不是公证遗嘱,其他合法形式的遗嘱也能产生法律效力。 不过,公证遗嘱有其独特的优势。公证机构会对遗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而且,在以往的法律规定中,公证遗嘱具有优先效力。虽然《民法典》取消了公证遗嘱的优先效力,但经过公证的遗嘱在证明力上相对更强,在处理遗产继承纠纷时,公证遗嘱可能会减少很多争议。所以,遗产继承不强制要求公证,但为了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纠纷,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进行公证。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