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继承人是否必须要公证?
我家里老人去世了,留下了一些财产,我作为法定继承人可以继承。但有人说需要去做公证,也有人说不用。我不太清楚法定继承人是不是必须要公证,不公证会不会影响我继承财产呢?想了解下相关的法律规定。
展开


在我国法律中,法定继承人并不是必须要进行公证的。 法定继承是指在被继承人没有对其遗产的处理立有遗嘱的情况下,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的一种继承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对于法定继承而言,公证可以起到证明继承人身份和继承份额等作用,使继承过程更加规范和具有公信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定继承人必须进行公证才能继承遗产。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各法定继承人之间对于遗产的分配没有争议,且能够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继承人身份和应继承的份额,那么可以直接通过协商等方式办理继承手续。例如,向相关部门提交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来完成遗产的过户等手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公证可能会带来便利。比如当遗产涉及房产等重要财产,一些房产管理部门等可能会要求提供继承公证书才给予办理过户手续。但这更多是相关部门基于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而非法律强制规定法定继承人必须进行公证。所以,法定继承人不是必须要公证,但在具体的继承事务中,是否进行公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