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错误是否属于故意犯罪?


在刑法领域中,要判断对象错误是否属于故意犯罪,我们需要先理解对象错误和故意犯罪的概念,然后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对象错误。对象错误指的是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对自己所侵害的对象发生了误解。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本来想侵害甲对象,结果却侵害了乙对象。比如,张三想杀李四,在夜晚误把王五当成李四给杀害了,这就是典型的对象错误。 接下来,我们看看什么是故意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从这个规定可以看出,故意犯罪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明知”,也就是行为人清楚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另一个是“希望或者放任”,“希望”就是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放任”则是虽然不积极追求,但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当出现对象错误时,一般情况下仍然构成故意犯罪。这是因为,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虽然实际侵害的对象与预期的对象不一致,但行为人的行为仍然是在其故意支配下实施的,并且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就像前面提到的张三误杀王五的例子,张三主观上有杀人的故意,并且实施了杀人的行为,虽然杀错了人,但他的行为仍然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不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对象错误可能会影响犯罪的认定。比如,如果对象的性质不同,可能会导致罪名的不同。假如行为人本来想盗窃普通财物,结果误盗了枪支。虽然行为人有盗窃的故意,但由于枪支具有特殊的性质,根据法律规定,盗窃枪支构成盗窃枪支罪,而不是普通的盗窃罪。 综上所述,大多数情况下,对象错误仍然属于故意犯罪,但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结合法律规定进行判断。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准确认定犯罪的性质和罪名,以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