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实施他人专利是否构成犯罪?


擅自实施他人专利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擅自实施他人专利”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得到专利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为了生产经营目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一般情况下,擅自实施他人专利属于民事侵权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七十一条规定,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权利人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对故意侵犯专利权,情节严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数额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确定赔偿数额。权利人的损失、侵权人获得的利益和专利许可使用费均难以确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专利权的类型、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等因素,确定给予三万元以上五百万元以下的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这意味着,当出现擅自实施他人专利的情况时,专利权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然而,在特定情形下,擅自实施他人专利可能会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假冒他人专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这里的“假冒他人专利”和一般的“擅自实施他人专利”有所不同。假冒他人专利通常表现为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的专利号;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材料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所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未经许可,在合同中使用他人的专利号,使人将合同涉及的技术误认为是他人专利技术等行为。并且,需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会构成犯罪。“情节严重”一般包括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给专利权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五十万元以上;假冒两项以上他人专利,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等情形。 综上所述,擅自实施他人专利不一定会构成犯罪,但可能会引发民事侵权责任。如果涉及假冒他人专利且情节严重,就会触犯刑法,面临刑事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