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的司法解释是什么?
我在处理一些民事纠纷的时候,经常听到‘公序良俗’这个词,说行为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但我不太清楚它具体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法律上是怎么解释的。想了解下公序良俗的司法解释到底是怎样的,在实际生活中有啥用。
展开


公序良俗,是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它是一种在法律中很重要的概念,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多处体现了公序良俗原则。其中第八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是从基本层面确定了公序良俗在民事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公序良俗中的公共秩序,涵盖了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它包括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等多个方面。比如,在经济活动中,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就是违反了公共秩序。因为这种行为破坏了正常的经济交易秩序,干扰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善良风俗则是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道德。它反映了社会大众普遍认可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遗嘱人将遗产留给第三者的遗嘱,如果这种行为违背了社会大众所认同的婚姻道德观念,就可能因为违反善良风俗而被认定无效。 公序良俗原则具有弥补法律漏洞的作用。当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法官可以依据公序良俗原则来判断民事行为的效力。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正常秩序,让法律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时,依然能够发挥有效的调整作用。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