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留案底的封存制度是怎样的?


未成年犯罪留案底的封存制度是一项旨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的重要法律制度。下面将详细介绍该制度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对于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以及免除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应当予以封存。这就好比给这些未成年人的犯罪记录加上了一把“锁”,让它不轻易被别人看到。 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六条明确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那么,这项制度具体有哪些作用呢?对于被封存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来说,他们在入学、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未成年人享有同等的权利,不会因为曾经的犯罪记录而受到歧视。这有助于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不过,该制度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虽然犯罪记录被封存,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时,还是可以获取这些记录的。比如,一些特殊的职业,如公务员、司法人员等,在招录时可能会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但即使查询到了相关记录,查询单位也有义务对这些记录保密,不能随意泄露。 此外,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相关部门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有效实施。例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在对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管理时,会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防止犯罪记录的不当泄露。 未成年犯罪留案底的封存制度为犯错的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中重新开始。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项制度并不是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纵容,而是在惩罚与教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达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