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主要有哪些?


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是为了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而设立的。在我国,主要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这是用人单位内部设立的一个调解组织,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它的作用是在劳动争议发生初期,帮助双方通过协商和调解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比如,员工觉得加班工资计算有问题,就可以先向这个委员会申请调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和企业代表组成。职工代表由工会成员担任或者由全体职工推举产生,企业代表由企业负责人指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其次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这是一个独立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第三方机构,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当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成,或者双方不愿意调解时,就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会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并作出仲裁裁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市、县设立;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直辖市、设区的市也可以设立一个或者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按行政区划层层设立。 最后是人民法院。如果当事人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不服,除法律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会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总之,这些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在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合法、公正、有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