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划拨的程序是怎样的?


土地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土地划拨的程序。 首先是申请阶段。土地使用者需要持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初步设计、年度基本建设计划等有关文件向拟划拨土地所在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建设用地申请。这就好比您要盖房子,得先拿着建房的规划和预算等资料去跟土地管理部门说您想用这块地。《土地管理法》规定,建设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应当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但是,下列建设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以划拨方式取得:(一)国家机关用地和军事用地;(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公益事业用地;(三)国家重点扶持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用地。所以,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项目才能申请土地划拨。 接着是审核阶段。土地管理部门会对申请进行审核,包括对用地的范围、面积、用途等进行审查。他们会查看您申请的土地是否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要求。如果发现申请的内容不符合规定,可能会要求您补充材料或者修改申请。 然后是批准阶段。审核通过后,土地管理部门会将申请材料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一般来说,不同面积和用途的土地划拨需要不同级别的政府批准。例如,大型的国家重点项目可能需要省级甚至国务院批准。 批准之后就是划拨阶段。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部门向土地使用者核发建设用地批准书,并按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手续,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这时候,土地使用者才真正合法地获得了土地的划拨使用权。 在整个土地划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土地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如果需要改变用途,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另外,划拨土地一般是无偿使用,但如果涉及到对原土地使用者的补偿、安置等费用,土地使用者需要按照规定支付。总之,土地划拨程序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相关程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