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有哪些法律规定和区别?


驾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法律上有诸多不同规定。首先来了解一下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概念。机动车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像常见的汽车、摩托车等。而非机动车则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上道路行驶的交通工具,以及虽有动力装置驱动但设计最高时速、空车质量、外形尺寸符合有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交通工具。 在交通规则方面,驾驶机动车需要取得相应的驾驶证,这是因为机动车速度快、动力强,操作相对复杂,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才能上路。例如,驾驶小型汽车需要C1驾驶证。而且机动车必须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确保车辆的安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三条规定,对登记后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根据车辆用途、载客载货数量、使用年限等不同情况,定期进行安全技术检验。 在行驶过程中,机动车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交通规则,如系安全带、遵守信号灯、按车道行驶等。违反这些规则会面临相应的处罚,如闯红灯会被罚款并扣分。相比之下,非机动车虽然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但相对没有那么严格。比如,非机动车不需要驾驶证,但在道路上行驶时,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 在事故责任认定方面,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法律有特别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这体现了法律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保护。 此外,在保险方面,机动车必须购买交强险,这是一种法定的强制保险,目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对受害人进行及时的赔偿。而非机动车通常不需要购买强制保险,但有些车主会自愿购买商业保险来保障自身权益。总之,驾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法律规定上有明显的区别,驾驶者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确保交通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