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的法理依据是什么?


在探讨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的法理依据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和环境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 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面临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那么就属于正当防卫,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赋予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的自我保护权利,以维护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 环境法律制度则是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其目的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将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引入环境法律制度有哪些法理依据呢? 首先,从权利保护的角度来看,环境权益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当环境受到不法侵害时,就如同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受到侵害一样,应该赋予公民一定的权利来进行保护。引入正当防卫理论,可以让公民在面对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合法的途径和手段来制止侵害,保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例如,当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时,居民可以依据类似正当防卫的规定,采取合理措施来制止企业的违法行为。 其次,从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出发。公平正义是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在环境法律领域也不例外。如果只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事后的处罚,而不允许公民在侵害发生时进行合理的阻止,那么对于受到环境侵害的公民来说是不公平的。引入正当防卫理论,可以使公民在环境法律关系中处于更加平等的地位,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比如,在一些突发的环境破坏事件中,允许公民采取及时的制止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损害的扩大,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再者,从法律的预防功能来看。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能够预防不法侵害的发生。在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这一理论,同样可以对潜在的环境违法行为起到威慑作用。当行为人知道自己的环境违法行为可能会遭到公民的正当制止时,就会更加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这与环境法律制度的预防为主的原则相契合。 最后,从法律体系的协调性来看。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门法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刑法和环境法虽然属于不同的法律部门,但在保护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方面有着共同的目标。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可以使环境法律制度与刑法在某些方面实现衔接,增强法律体系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例如,在环境犯罪与环境侵权行为的界限划分上,正当防卫理论可以为判断行为的合法性提供一定的参考。 我国《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绿色原则为环境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基本的法律理念。同时,《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也强调了公民在环境保护中的权利和义务。虽然目前我国环境法律制度中并没有明确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但从上述法理依据来看,引入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未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公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在环境法律制度中引入刑法正当防卫理论可能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