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承诺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应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在法律层面,虚假承诺并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的行为可能涉及多个方面的法律责任,以下从不同情况来详细分析。 首先,从民事责任角度来看,如果这种行为给他人造成了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害,行为人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这里的过错包括故意进行虚假承诺并利用职务便利,导致他人基于这种虚假承诺而做出决策,进而遭受损失。例如,企业员工虚假承诺客户可以提供某种服务,利用职务便利促成交易,之后无法兑现承诺,给客户造成了经济损失,该员工所在企业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企业承担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员工追偿。 其次,从行政责任方面来说,如果是公职人员存在虚假承诺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的情况,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十三条,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本人或者他人谋取私利的,予以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情节较重的,予以降级或者撤职;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比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虚假承诺为企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利用职务便利干预正常审批流程,就可能面临上述行政处分。 最后,在刑事责任上,这种行为可能构成受贿罪等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即使是虚假承诺,但只要存在利用职务便利收受他人财物并承诺为他人谋利的行为,就可能构成受贿罪。此外,如果虚假承诺并为他人谋利的行为还涉及其他犯罪,如滥用职权罪等,也会依照相应的法律规定定罪处罚。比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虚假承诺为他人办事,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可能构成滥用职权罪。 综上所述,虚假承诺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利是一种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会根据具体情况承担不同程度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