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法人股转让未进场交易有什么法律后果?


国有法人股是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事业及其他单位以其依法占用的法人资产向独立于自己的股份公司出资形成或依法定程序取得的股份。当国有法人股转让未进场交易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法律后果。 首先,从转让合同效力方面来看。根据《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原则上应当在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如果国有法人股转让未进场交易,可能会影响转让合同的效力。一般来说,如果违反了上述强制性规定,且该规定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等,法院可能会认定转让合同无效。不过,在司法实践中,也并非绝对,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比如是否存在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等情形。如果转让双方并无恶意,且未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合同也可能不会被认定无效,但仍会面临监管部门的处理。 其次,在行政责任方面。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会对未按规定进场交易的国有法人股转让行为进行监管和处罚。《企业国有资产法》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有权要求相关单位改正违法行为,给予警告等行政处罚。如果相关责任人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行为,还可能会被给予纪律处分。 再者,从交易安全和后续权益保障角度。未进场交易可能导致交易不透明,容易引发各种纠纷。比如,可能存在隐瞒股权瑕疵等情况,受让方的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未按规定程序进行的转让,在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等手续时也可能会遇到障碍。 最后,从国有资产保护角度。国有法人股属于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进场交易可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一旦发现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相关责任人员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刑法》中有关于国有公司、企业人员失职罪、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滥用职权罪等罪名,如果相关人员的行为符合这些罪名的构成要件,将面临刑事处罚。 综上所述,国有法人股转让未进场交易可能在合同效力、行政责任、交易安全和国有资产保护等多个方面产生严重的法律后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国有法人股转让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在合法的产权交易机构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