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赚流量蹭热度摆拍视频会有什么法律后果?


在当今网络时代,为赚流量蹭热度摆拍视频的现象屡见不鲜,但这种行为可能引发多种法律后果。 首先,如果摆拍视频虚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权。名誉权是指人们对于公民或法人的品德、才干、声望、信誉和形象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例如,为了吸引眼球,摆拍视频编造某商家售卖劣质产品的虚假内容,导致该商家声誉受损、顾客流失,那么摆拍者就侵犯了商家的名誉权,商家有权要求摆拍者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以及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其次,若摆拍视频的内容涉及虚假宣传。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比如,摆拍者通过视频虚假宣传某产品有神奇功效,吸引消费者购买,这就属于虚假宣传行为。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再者,要是摆拍视频扰乱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例如,摆拍者编造某地发生重大灾难的虚假视频并传播,引起社会恐慌,就会面临治安管理处罚。 总之,为赚流量蹭热度摆拍视频并非法外之地,广大网络参与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合法、真实、积极的内容进行创作和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