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销的法律定义及其构成条件是什么?


倾销是一个在国际贸易领域经常出现的概念,它涉及到不公平的贸易行为。下面为您详细解释倾销的法律定义及其构成条件。 首先,我们来看倾销的法律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简单来说,就是外国的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比它在自己国家或者其他正常贸易市场的价格要低很多。例如,某国的一款手机在其本国售价为5000元,而同样的手机在我国市场上只卖3000元,这种情况就可能存在倾销的嫌疑。 接下来,我们分析倾销的构成条件。一般来说,构成倾销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产品存在倾销幅度。这意味着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正常价值通常有三种确定方式:一是按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二是按出口到第三国市场的价格;三是按结构价格,即根据产品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来计算。只有当出口价格低于通过这些方式确定的正常价值时,才存在倾销幅度。 第二个条件是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这种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以及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实质性损害是指对国内产业已经造成了明显的、重大的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是指虽然目前还没有造成实际的损害,但根据各种迹象判断,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对建立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是指阻碍了国内新的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例如,由于大量低价进口的钢铁产品,导致我国国内钢铁企业的产品销量大幅下降、利润减少,甚至出现裁员等情况,这就可能构成了对国内钢铁产业的实质性损害。 第三个条件是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国内产业所受到的损害必须是由进口产品的倾销行为所导致的。如果国内产业的损害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比如国内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技术落后等,那么就不能认定是倾销造成的损害。例如,国内某产业因为自身技术更新不及时,产品竞争力下降,即使有低价进口产品进入市场,也不能简单地将产业受损归结为倾销行为。 综上所述,倾销的法律定义明确了其本质是低价进入市场的行为,而构成倾销需要同时满足存在倾销幅度、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以及两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三个条件。在国际贸易中,了解这些法律规定对于维护公平的市场秩序和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