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诉前私了的法律效力该如何认定?


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选择诉前私了是较为常见的处理方式。那么,这种私了的法律效力该如何认定呢?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交通事故诉前私了的概念。简单来说,交通事故诉前私了就是在事故发生后,还没有进入诉讼程序时,事故双方当事人自行就事故的赔偿等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并进行处理的行为。 认定交通事故诉前私了的法律效力,关键在于判断该私了协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对于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说参与私了的双方当事人要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比如不能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像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未得到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签订私了协议。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双方在签订私了协议时,是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情形。例如,如果一方以威胁对方人身安全等手段迫使对方签订协议,那么这个协议就可能因为不是真实意思表示而无效。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这要求私了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也不能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比如,协议不能约定逃避法律责任或者进行非法交易等内容。 如果私了协议符合上述有效要件,那么它通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双方当事人都应当按照协议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然而,如果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重大误解是指当事人对协议的重要内容产生了错误认识,比如对赔偿金额的计算出现重大错误;显失公平是指协议的内容明显对一方不利,双方的权利义务严重失衡。 总之,认定交通事故诉前私了的法律效力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当事人在私了时应当谨慎,确保协议符合法律规定,以避免日后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