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继承人的范围有什么法律后果?


法律继承人的范围明确后会带来多方面的法律后果。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法律继承人。法律继承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顺序,有权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人。这是法定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规定了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从遗产分配方面来看,明确法律继承人的范围直接决定了哪些人可以参与遗产的分配。当存在第一顺序继承人时,第二顺序继承人无法参与遗产分配。只有在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者第一顺序继承人全部丧失继承权、放弃继承权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继承人才有机会继承遗产。例如,老王去世后,他有妻子、子女和父母在世,那么他的遗产就由这些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他的兄弟姐妹等第二顺序继承人就不能参与此次遗产分配。 从权益保障角度,法律继承人的范围界定保障了特定亲属的合法继承权。如果有人故意侵犯继承人的权益,比如隐瞒遗产、擅自处置应继承的财产等,继承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五十一条规定,存有遗产的人,应当妥善保管遗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吞或者争抢。如果继承人发现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可以在诉讼时效内(一般为三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返还被侵占的遗产份额。 此外,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法律给予了特殊保护。《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条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即使被继承人在遗嘱中未作安排,在遗产处理时,也应当为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参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这体现了法律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